论文集锦/CLOUMN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建新北路二支路8号俊豪名居大厦16-6

邮编:400020

电话:023-89181055 023-89181077

传真:86-23-67959465

网址:www.sbdlawyer.com

Emial:sbdlawyer@126.com

论文集锦

首页 / 数据库 / 论文集锦
文件名称:民事责任----《证券法》必须弥补的制度缺位.doc
所属大类:论文集锦
行业分类:
生效日期:2006-09-28 00:00:00
文件星级:
文件字数:13701
文件页数:9
文件图表:0
资料语言:中文
文件大小:72KB
文件简介:(天津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天津,300073)   一、《证券法》中法律责任制度的特点、影响及揭示问题的思路      《证券法》自1999年7月1日实施以来,在维护证券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诸方面作用至巨,但随着证券市场三年多来的进一步发展,《证券法》本身的许多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其中,证券民事责任制度的淡化与缺位成为理论与实务界诟病的焦点问题。纵观《证券法》在法律责任方面的全部规定,可以看出,公法责任与私法责任在该法里严重失衡。这种失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条文比重失衡。在《证券法》中,对违法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规定占绝对多数,尤以行政责任最为突出,而对民事责任的规定却极少,多处出现明显的立法空白。《证券法》第11章所规定的法律责任中,对各种证券违法行为均以追究行政责任为主要内容,附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表述有15处之多。而对于民事责任,仅在第192、202、207条中有些微体现。其二,详细程度与可操作性失衡。《证券法》不但在公法责任方面规定的法律条文较多,内容也相对详细,可操作性较强;而在私法责任方面,除了诸多法律漏洞之外,仅有的几条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均属宣誓性条款,因过于粗略而不具可操作性。      就法域性质而言,《证券法》本质上无疑属于私法。在大陆法系民商分立的国家属商事法,民商合一的国家属民事特别法,在英美亦属商法范畴。尽管各国证券法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公法规范介入,使其在外观上表现出一定的公法特征,但并不能改变其私法的本质属性。作为民商事私法,《证券法》理应以保护投资者权利为核心,在法律适用上应为私法优位辅以公法保障,这样才能恰当地体现私法的本质要求。然而,《证券法》对法律责任制度的规定却过于重公法而轻私法、强调行政处罚和刑事惩罚而轻视民事赔偿。这种立法取向的法律效果突出了对违法责任人的公法制裁,强调保护国家经济利益,而对广大投资者个人利益的保护却远远不够,从而增加了投资者选择投资的顾虑,影响其投资积极性,客观上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育。从长远考虑,如果不尽快着手解决证券民事责任制度的立法补充和完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保障机制并促进企业形成良性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改良机制,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繁荣和科学治理则无日可期。      要解决证券法律责任中公、私法责任的失衡问题,弥补证券法上的民事责任制度缺位,完善证券法律责任体系,必须从两个方面深入考虑。其一,立法技术题。即在立法技术上对民事责任制度的建构、证券违法行为构成要件的确定、违法行为所致损失的计算以及损害赔偿的实现机制等剖析解构。其二,立法理念问题。即在价值观念上对证券法律责任的规定重公法而轻私法的因由思辨论证。 “这两个层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并且立法理念上的认识与选择会决定立法技术上的选择与运用”。[1]鉴于现行《证券法》已经暴露出诸多立法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我们不妨从技术层面入手,讨论《证券法》法律责任制度的选择与设计,并对一些技术问题的出现在理念上加以反思,结合其他国家证券立法法律责任制度设计的启示,在理论上对我国《证券法》的修改和完善进行探讨。            二、《证券法》民事责任制度设计的技术分析      (一)证券违法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应的民事责任      在我国证券市场业已运行的十多年中,国家曾陆续颁布过一些直接涉及证券违法行为的法律法规,主要是《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和《证券法》。《股票条例》是在我国证券市场发育早期制定的行政法规,其中第77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股票条例》的立法观念是,无论何种证券违法行为,只要造成他人损失,行为人就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首次将证券违法行为定名为“证券欺诈行为”,并将证券违法行为的类型划分为内幕交易行为、操纵市场行为、欺诈客户行为和虚假陈述行为。但该办法将民事赔偿责任仅限定于“欺诈客户行为”一种,对其他证券违法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均未作规定。由此可知,该办法实质上是把《股票条例》对民事责任较大范围的规定缩小到证券交易阶段,而且仅适用于“欺诈客户”之情形,证券交易阶段的其他情形和证券发行阶段的民事责任制度成为立法空白。事实上,无论证券发行阶段还是交易阶段,均有违法行为发生。这些违法行为不但侵害国家利益,而且直接侵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将民事赔偿责任之规定局限于“欺诈客户行为”一种情形,显然失之偏颇。本来,相对于前两个行政法规,《证券法》不但颁布时间更晚,而且地位和效力更高,理应对行政法规缺漏之处在立法层面予以补救,但遗憾的是,《证券法》基本借鉴、沿袭了《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对民事责任的规定,只是将《暂行办法》中违法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由“欺诈客户”改为“虚假陈述”,并未对其他证券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做出规定。而且,《证券法》仅对民事赔偿优先原则作出宣誓性规定 ,大量的具体规定和司法实践都注重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忽视民事责任,使得本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违法者在私法制裁层面上几乎处于失范状态,受侵害的民事权利因缺乏操作性的民事赔偿具体规定而得不到救济,这对广大投资者显然不公平,学者就此已明确提出质疑并设想了暂行补救办法。[i]      《证券法》中关于违法行为的规定应当涵盖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均可能由于证券市场主体的行为违法或违约而导致民事责任产生。一方面是证券市场
文件备注: 
请在右上角注册后下载资料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会员注册
*用户名:
昵 称:
邮 箱:
手 机:
*密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