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猝死”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10-01
南方都市报
三鹿在最高潮时刻“猝死”。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9月初奶粉事件全面爆发后的几天之内,三鹿看上去曾颇为庞大的资产就开始大量缩水。“其最重要的几十亿元无形资产荡然无存”。销售额一度高达103亿元的中国奶粉老大,为何在短短几年内,走到今天?
表面看,三聚氰胺是击倒三鹿的罪魁祸首,而且“连累”整个乳业,伊利、蒙牛等一大批名牌企业都未能独善其身。从《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来看,三聚氰胺混进三鹿奶粉并非偶然,而是企业不健康发育中必然生出的毒瘤,比如奶源管理混乱、企业不思创新、品牌交易、无序扩张导致管理失控等等。企业的不健康发展往往源于经营理念上的偏差,比如过于乐观、自大而无视游戏规则与商业道德;而企业无视游戏规则又往往因为外部生态环境处在一种良好的保护状态,因而居安而不思危。所谓“良好的外部生态”,我指的是政府对企业的过度保护。三鹿事件处理过程中“连累”了一批官员,不能不说与此有关。而在中国,企业发生问题总能牵扯出官员失职渎职已经是一种现象。政府过度爱护企业其实是地方发展观简单化的表现———只要扶持一些重点企业、纳税大户,保证了税源与财政收入,官员政绩就 OK了;为了政绩,政府默认、甚至纵容企业无视游戏规则;而企业一旦无视游戏规则,健康的经营理念便无从谈起;羽翼呵护下的企业,就像笼养的鸟一样飞不起来,或者飞得稍高些便有坠落的危险。奶粉老大在最高潮时刻“猝死”印证了这个道理。
没有完善的法制环境便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竞争,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竞争便难有成熟的企业与品牌。奶粉老大一夜间倒下、一大批知名品牌一夜间毁誉的事实告诉我们,某些“实力企业”实际上是“虚胖”、某些“品牌”也不过是金玉其外。
三鹿的“猝死”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乳业的现状也未必是一个行业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中国企业的生态环境等因素探寻背后的深层问题,高度关注政府保护语境下滋生的各种“企业病”,以对症而医或及时免疫,防止三鹿“猝死”之类的问题成为中国企业的一种现象。